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再读王朔

前段时间偶然翻阅了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嬉笑怒骂,绝好的一部生活剧本。一直感觉,一个事业大成的人来写自传,文字应该更容易接近真实,过去 那个曾经屈辱的自己、落魄的自己甚至卑鄙的自己在成功人士的笔端都会变得释然而勿庸讳言,进而可以变成今日伟大之明证。 不过其实这个假设是个伪命题,事业不成功的人还会写什么自传,看着曾经的日记都会脸红,恨不得焚毁之。



写自传时冯正志得意满,于是就颇有激扬文字的味道。里边大段地提到了王朔,似乎那时他们是整天厮混的朋友。冯的自传与王朔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那种大别与老舍京味文 学的奇怪文字,谓之新京味文学。其特点是使人读之能切身地感觉到那种喷薄得像排泄一样的快感,虚伪的人读了尤其痛快。当然冯在文字上绝无王的大才,基本是 信马游缰,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扯完闲篇又接续上回,典型的以时间线为主轴的平铺直叙。

由冯的自传开启了对王朔的回忆,那些都是与青春有关的记忆,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依稀记起《动物凶猛》、《一半是火焰,一般是海水》、《过把瘾就死》。。。这些作品甚至已经成为国人某段时期的记忆,包括那些不看书的人,因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在当时风靡南北。
重新捡起他的书,先看了《你不是一个俗人》,这是个短篇,当年看的时候竟没有留意,如今终于拿它验证了冯小刚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接着看了《一点正 经没有》,在“不正经”里怎么看都能看出严肃的批判来,颇能够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一丝悲哀;最后又瞧了一遍《玩得就是心跳》,这篇小说当年就看过,但好像 是没看完,当时的感觉是过于晦涩,根本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梦境,哪里是回忆,整个地绞在一起,与王的其他作品大不相同。这一次仔细看完,终于算搞了 个大概明白,故事很简单甚至是过于简单,于是回看前边的情节就有点儿故弄玄虚之嫌。但是还是能体味出作者对他们那一代人年轻时心理状态地深刻描述和反省。 小说最后那十天的倒叙描写实在怪异但也实在精彩。

总结一下我读王朔的感觉:
  1. 文字直接,善用短语,习惯四字四字的排语,中间可以有标点也可以语气连贯地接续成一个很过瘾的长句;
  2. 环境渲染精彩,《玩得就是心跳》里就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完全不同于大家对其有事说事的基本印象,而且文字极好,有很强的控制力,从中可以看出其大才;
  3. 容易将其多部小说搞混,各部小说中的人物大量重复出现,主角一般都是方言,周围总是吴胖子、杨重、周青、、、包括冯小刚(印证了冯小刚自传里对二人关系的描写)。这想来是因为其作品完全来自于生活吧;
  4. 去伪存真拨云见日有一说一(典型的王氏语法):王朔其实是一个比较真实的自由主义者,当然这一点只能是每个读者自己去仔细发现了。

没有评论: